大学生体育论文赏析八篇

admin 阅读:62 2024-02-06 11:26:13 评论:0

  大学生体育论文第1篇

  1.1江苏大学生体育观赏动机分析

  体育观赏动机因后天的心理需要而存在,它一般由个体的主观心理状态和社会交往引起。大学生体育观赏动机是观赏的前提,它是推动大学生进行体育观赏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并把观赏活动导向一定的目标,以在满足大学生个体需要时体现在表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个体层面以及创建和谐社会关系、共建美好生活的社会层面。江苏大学生的体育观赏动机主要是放松娱乐,占总体的31%,其次是有喜欢的体育明星、对某些运动项目的喜爱。结果首先充分体现了体育欣赏是发生在主客体之间的充满愉悦性的交流,学生在感受到体育赛事的激烈与精彩同时心情愉悦、情绪高亢,甚至会感到激昂的自我意识。大学生通过体育观赏直观的欣赏高水平运动员或崇拜的体育明星在赛场上优美的动作、激烈的对抗,不仅享受了他们发挥出来的形体美与健康的美,而且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格。也充分反映了可以通过培养大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偏好来增加其体育观赏消费,进而运用其所学的运动技能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各项体育活动。

  1.2江苏大学生体育观赏内容分析

  研究表明,江苏大学生体育观赏内容依次是竞技体育比赛类、体育娱乐、体育新闻、体育访谈、体育综合类等。在竞技体育项目中,虽然游泳、体操等项目是我国的优势夺金项目,但各类球赛在学生中最受欢迎,且主要是国内外球类职业联赛,从另一方面显示全国性运动会等的选择比例明显偏低。篮球和足球是男生最喜欢的两大观赏项目。而羽毛球、游泳和散打的节奏变换和比赛的激烈程度都很强。女生喜欢的观赏项目相对节奏缓和,对抗要求和比赛激烈程度一般。如体操、体育舞蹈。不同性别选择的差异主要源于自身的身体机能、性格和兴趣。总体而言,男生身体素质优于女生,对比赛的对抗性和激烈程度要求高于女生。

  1.3江苏大学生体育观赏途径分析

  江苏大学生最常用的体育观赏途径是网上冲浪。在数字化建设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计算机网络、数字电视、移动通信设备等共同编制了一个信息网,完全实现了无障碍的体育信息传播。大数据时代敦促了电视机、计算机、手机等的“多屏融合”,视频资源多方共享,使学生随时了解全球各地的赛事信息。传统的传播媒介报纸、杂志时效性落后于电子媒体,在一定程度上逐渐被互联网取代。

  1.4江苏大学生体育观赏时间分析

  显示江苏大学生体育观赏的时间随体育节目或赛事时间变化的人最多。世界各地各类比赛时间不定,要想观赏这些精彩的比赛,你必须等待比赛时间的开始,而比赛时间并不会因为某个人的喜好而有所变动。虽然从凌晨到晚上都有,较为分散,但相对晚上时江苏大学生一次体育观赏的时间:每次观赏时间在20-29分钟这一区间的大学生最多,时间越长人数相对的减少;时间变短,选择的人也减少。体育观赏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个体对体育赛事的兴趣,以及因为兴趣愿意付出的程度。另一方面,观赏时间越长,其观赏的效果就相对较好。体育观赏特征的一个重要指标的是体育观赏的频率。它不仅反映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发育程度,而且反映观众对体育表演比赛的参与程度。表4表明:江苏大学生不论性别、专业,每周体育观赏的次数都集中在2到3次之间;男生整体的观赏频次要比女生多,但是二者观赏次数的差异性不明显(P=0.085>0.05);体育专业比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观赏频次要高,二者的差异性明显(在0.05水平)。一般的说,男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比女生浓厚,喜欢观赏较为“活跃”的项目,若体育比赛内容丰富、对抗鲜明、竞争激烈,更能够吸引众多的男生。体育专业的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了解较深,对运动技术提高的渴望较非体育专业的学生高,他们对观看体育比赛的期望要高于对体育运动知识的了解一般的非体育专业学生。

  1.5江苏大学生体育观赏形式分析

  江苏大学生观看体育节目、表演或比赛的形式以加入各种组织观看的比例最高(46%)、其次是与朋友家人一起(32%)、单独观看(19%)和其他方式(3%)。大学生体育观赏的形式灵活,除单独观赏亦可以加入学校、班级、社区等组织,与家长,和同学、老师一同观赏。体育观赏易跨越言语交流障碍,充分体现了体育文化的普适性。结伴观看不仅能够保证观赏过程中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亦能够互相帮助,交流有用信息,提高观赏的效率。观赏体育表演和赛事在满足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培养其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1.6江苏大学生体育观赏消费分析

  在我国,体育观赏消费力量总体比国外发达国家薄弱,体育观赏消费支出是体育竞赛表演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体育消费与个人的经济收入、兴趣爱好、观赏条件的优劣等有密切关系。对于大学生而言,体育消费也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就男女生而言,他们最大消费区间均在50元内;随着消费金额的递增,男生观赏消费减少的趋势要明显缓于女生,这说明男生的消费期望要高于女生。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每年的体育消费金额绝大多数在50元左右,而体育专业的学生则是50至100元,后者的消费期望要高于前者;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消费金额的差异性显著(P=0.038<0.05)。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体育观赏已逐渐成为江苏大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其观赏消费的动机主要是放松或娱乐、有自己喜爱的体育明星及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体育观赏内容以竞技体育比赛类为主,尤其是各类球赛颇受欢迎,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观赏内容不同;观赏途径以网络为主;观赏形式以加入组织或与家人朋友一起居多;观赏不同专业(体育,非体育)大学生每周观赏的频次差异显著;不同性别大学生的体育观赏消费差异性不明显,体育专业学生观赏消费明显高于非体育专业学生。

  2.2建议

  大学生体育论文第2篇

  1、整体性整体性原则,具体来水是立体育人模式要作为整体来研究,研究整体与部分关系,例如,社会教育、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需要在社会整体视角下开展研究。系、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顺因思想政治教育中子系统要求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中的各个要素相互协调发展,系统外部环境与其配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最大化,提高教育实效性。

  2、可分解性原则可分解性原则,具体指的是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是能分解的。在对工作任务分解之后,实现不同组织以及个人思想教育的合理分工,然后逐级开展。在熟悉思想政治教材的基础上,增强教材的可教性、可读性,尊重分解性的原则下,掌握学生的学情为条件,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善于质疑,善于在不疑之处设疑。

  3、平行性原则平行性原则是各个层面存在的平行关系,是可以同时进行的。单一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在教育中缺乏创造性,让教学变得机械、麻木与乏味。如果结合教育内容的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要素之间在不同层面实现关联的平行性。例如微观环境中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联结,以及宏观环境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结可以是实现共同推进、多管齐下的教育教学效果。

  4、开放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开放性指的是网络、校外、校内多方面的开放。只有在开放系统中,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复杂环境里,实现全面地把握教育对象特点,大学生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实现由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适应新课程改革进,建立充满情感化、活动化、生活化、自主化的课堂。谋求开放性教学设计,要求教学活动必须是开放,教师必须是开放的。才能使得学生建构良好品性、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的特点。

  二、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立体育人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构建主体的明确,体育人模式期望寄托在社会诗不可能实现的,主要原因是可操作性不强。体育人模式期望寄托在家庭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家庭教育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那么高校义不容辞就成为立体育人模式的重要阵地。只有高校才能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的良好校园环境,打造立体化全过程的育人新环境,把真、善、美和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施立体育人、全面育人,胜任教学科研和实践教学双重职责。第二,思想的统一。一旦学校的主要领导人在教职员工正确思想中实现不了有效的思想统一,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就会成为一盘散沙,丧尸了教育合力,学校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就被削弱了。只有在在统一思想的协调下协调规划下,才能围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共同的目标和谐运转,形成多维的网状立体结构的教育网络。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有效的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思想育机制。第三,立体育人模式的构建,还需要学校党委一下好培养目标对政治教育开展总体规划,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制订实施才能在职责与任务的完全落实下更加有效。最后,重点构建和全面构建关系要处理好。构建过程中,需要主导力量牵引,增强凝聚力,保证合力方向的一致性,形成自上而下、覆盖全面、重点突出、立体交叉教育目标。

  三、结语

  大学生体育论文第3篇

  摘 要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视频、微博、论坛等越来越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网络传播在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网络传播对体育文化和精神文明的传播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如何利用网络传播促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以及体育文化发展?文章通过网络传播对大学生体育文化发展正面与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网络传播 大学生 体育文化 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视频、微博、论坛等网络传播日益贴近我们的生活,各种信息科技技术逐渐成熟,这为各个体育运动项目的传播提供了更多新颖的表现形式和手段,伴随着互联网及智能手机上网功能的逐渐普及,视频、微博、论坛以及手机电视等都给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空间以及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而且人们欣赏和学习途径也多样化。所以研究网络传播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的影响,可以促进大学生理解和认识网络传播的作用,为大学生创建一个积极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一、网络传播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的正面影响分析

  (一)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

  大学生受到社会、经济状况、时间、兴趣等影响,使得体育行为方式存在多样性。网络传播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学生们对体育方面相关信息关注的越多,就越容易激发参与体育的兴趣,促使自己改变行为倾向,产生体育行为。学生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经常会因为体育信息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如在奥运会、NBA、世界杯足球赛、各单项世锦赛等大型体育赛事期间,关注体育、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会明显的增多。通过目前对大学生们的调查情况来看,大学生体育人口的比例较高,学生们喜爱的运动项目主要有各个球类项目以及街舞、跆拳道、体育舞蹈、游泳等。网络传播的介入加深了学生对体育的了解和喜爱,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对大学生的体育情感的影响

  学生是体育明星追逐者的主力军,体育明星大多都气质逼人、英姿飒爽,在竞技场上更有扭转乾坤左右全局之势,很容易让年轻人崇拜、迷恋甚至疯狂。由于学生们从众的心理,生活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大学生更加重视群体的认可程度以及群体之间的互动,学生们需要借助一定的公共兴趣和公共信息满足人际交往以及获得他人的肯定。大学生中热爱体育以及追捧体育明星的势力很大,使得原本没有多大追星热情的学生,为了不被看做落伍、不被视为异端,也不知不觉地加入到追星的行列。总之,在心理作用的驱使下,大学生们会去留意关注体育明星的赛场表现甚至生活状况,明星们赛场的表现对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三)对大学生运动技能的影响

  大学生是体育信息受众的主力军,各项国内外体育赛事都会不同程度的吸引他们的关注,如NBA以及足球、篮球的各大联赛等。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体育课、课外体育俱乐部、课外活动等多种途径掌握运动技能,而体育技能通过影像传播到大学生的感官,会对他们参与体育活动有着强烈的刺激性,大学生在获取体育信息时,通过赛场画面以及明星的精彩表现而不断刺激他们的感官,时刻触动参与欲望,他们往往会在欣赏完一场精彩的比赛后,从而激起强烈的模仿欲望而立即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感受体育的魅力和体验明星的风采。

  二、网络传播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的负面影响分析

  (一)网络体育传播用语粗俗

  一些媒体为了吸引观众,提高竞争力,提高网站流量,在网络、体育新闻报道中经常会出现有暴力倾向的图片、语言文字、或者将镜头对准赛场内外的球迷骚乱、体育暴力等事件,使网络体育新闻始终弥漫于浓烈的火药味中。体育竞技比赛弘扬的是公平公正的竞争,当不道德的新闻报道以及暴力粗俗充斥体坛时,大学生心中的公平公正的竞争观念会受到污染,有的同学道德观念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异化。

  (二)网络体育传播娱乐化

  网络传播的娱乐化、色情化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构成极大危害,网络传播娱乐化、色情化现象一直是新闻业屡禁不止的顽症,在网络媒体中的这种现象更为突出。目前,大量低俗信息的体育新闻在网络媒体上比比皆是。一些网络媒体不将传播的重点放在新闻本身,反而将娱乐等作为噱头,来提高网站的关注度和点击率。大学生处于生理已经成熟但心智还处于懵懂阶段的人生成长关键阶段。网络体育传媒将各种不良信息广泛传播以及进行过分渲染,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构成极其恶劣的危害。

  (三)过度宣扬“金牌至上”体育思想,使得学生们的体育价值观扭曲

  体育比赛都会有胜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是由于部分网络媒体过度宣扬“金牌至上”的体育思想,导致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念扭曲。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崇拜体育明星是因为他的运动比赛能力,但也有少部分的大学生是因为体育明星的经济收入高等原因而崇拜。“金牌至上”的体育思想还将会对我国的大众体育、全民健身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造成影响。

  三、对策与建议

  要加强对网络体育信息传播的舆论引导,注重把握不良体育信息传播的度,并在传播过程中注重对该类体育信息的合理正面解读。针对网络上的负面体育信息,要注重形成讨论氛围,引导大学生全面地看待这些体育现象,并在讨论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最终树立正确健康的体育意识。另外,要加强校园体育环境建设,合理利用学校网络传播平台开展各类体育活动,丰富校园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对大众传媒和体育明星的正面宣传,合理利用体育明星在大学生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中的意见领袖地位,将终身体育的观念融入到日常的体育信息传播过程中,带动和改善大学生的体育行为。

  参考文献:

  [1] 陈双等.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3(4):110-111.

  [2] 刘成为.体育信息的大众传播对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影响[J].山东体育科技.2013,35(3):105-108.

  [3] 张克权.高校教学改革条件下学生田径课程兴趣提高办法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04,2(23):50-52.

  大学生体育论文第4篇

  大学生中存在着各种小群体,其中班级群体是大学生群体的有效组成部分,它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引导下,在专业划分的基础上,由特定数量学生组成的,有自己的组织结构,以班级和个人的同步发展为目标的大学生群体。大学生班级群体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班级群体固有特征,运用科学的手段和艺术的方法,以大学生班级群体为单位对象所进行的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

  二、典型群体心理现象对大学生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通过分析以下几种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以获得进行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意义。

  1.群体压力与从众。

  群体压力是群体借助规范的力量形成的一种对其成员心理上的强迫力量,以达到对其行为的约束作用。当一个人的意见与群体大多数人的意见不一致时,就会感到紧张,恐惧自己会偏离群体,因此,如果一个人不愿意处于孤立的境地,他就会在群体的压力下顺应大多数人的意见。群体压力有利于维护群体的团结,减少群体分裂,有助于群体任务的完成,并使大多数成员获得群体归属感和满足感。但是,对于群体中少数固执己见的人来说,群体压力对其形成强大的威胁,在一定程度上会抹杀成员的个性和创造性。所谓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自觉、不自觉地以某种群体规范或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的现象。在进行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如果能够在班级中营造正确的舆论,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使大多数人都能够认同和接受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时候少部分不从众的学生就会在群体压力下发生从众现象,这样有利于整个班级更好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但是,随着现代信息交流的迅速发展,许多不良信息,错误的舆论都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这时候如果发生盲目的从众将不利于大学生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2.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社会助长又称社会助长作用,是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提出,在群体背景下由于唤醒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从而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在这种情况下,群体一起解决问题会导致个人行为效率的提高,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发挥个人的潜力,最终会使人们找到更多、更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的问题解决办法。相反,如果人们过分注意到这种竞争和被评价意识,会导致人们过度焦虑、精神不集中,反而会影响到自己正常的思维活动,导致行为效率下降。根据这种现象,需要教育者创新教育方法,避免单纯的灌输式教育,可采取课堂讨论等形式,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竞争意识,发挥个人潜能,同时要注意把握度,创造和谐课堂氛围,避免受教育者过度焦虑等。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或他人的参与导致个人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正是社会惰化的表现。社会心理学家研究提出,出现社会惰化的原因是个人的评价焦虑减弱,每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相应降低。根据这种心理现象,教育者在组织班集体共同完成一项教学任务时,为避免出现社会惰化现象,教育者应告知受教育者其行为效率可单独测量,从而激发成员的责任意识,调动其积极性,争取为集体多做贡献,更好完成教学任务。

  3.模仿与暗示。

  模仿是模仿者主动的,在许多场合下是有意识、自觉的,并且不受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仿照他人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现象。在班级群体内部经常会发生模仿的现象,我们会看到,一些具有高尚品德、渊博知识、过人能力的人,往往会成为其他班级成员敬慕的对象,为了获得和他一样的成绩和成就,就会对其性格、风度、生活方式和举止行为等产生模仿。根据这些群体模仿的特点,教育者在进行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注意树立榜样的力量,通过榜样作用,使其他学生对其模仿,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暗示是在无条件对抗条件下,用某种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和思想。暗示在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暗示教育法”是教育者必须了解和运用的教学方法。在对班级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教育者要使班级群体首先保持一种愉快、轻松、集中的心理松弛状态,坚持有意识和无意识相统一的原则,采取语言或其他形式的暗示手段,让班级群体在这种暗示的氛围中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期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三、利用群体心理理论加强大学生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

  从群体心理学的理论出发,提出加强大学生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对策思考。

  1.群体凝聚力。

  所谓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在其规范的基础上,将全体成员在情感、价值定向或行为方面联合起来并保持一致的内在聚合力量。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感情,对于群体任务的完成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很多,心理学认为,当群体的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会给群体内成员之间的联系造成一定的困难,使群体内的人际关系变得相对冷淡,缺乏凝聚力;群体目标的设定会影响到群体凝聚力的高低,一般来说,凡是目标明确,并广泛被群体成员自愿接受的群体的凝聚力会很高;另外,活动是群体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增强群体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根据以上这些群体心理理论,教育者通过合理确立班级群体规模,以增进班级成员之间的交往;科学设定班级群体教育目标,做好各阶段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组织班级群体活动,如参观、竞赛、讨论、表演、运动等,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强彼此间的吸引力,提高班级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有助于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和完成。

  2.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群体所确定的行为标准。这些标准为群体的每个成员所公认,而且每个成员必须遵守。正是由于群体规范的存在,群体才表现了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加强大学生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相应的制度规范对班集体及其成员进行制约和引导,使之不偏离班级群体教育的目标。比如,校级优秀班集体的评选规范,这是对班集体行为的一种导向和激励,我们需要加强相关的制度规范建设,来塑造班级群体的整体氛围和行为模式。另外,在实践中,许多优秀班集体也都订立了自己的班级规范,这些规范是以明确的条文形式要求班级成员遵守的自治性的行为规范,其建立在班级成员一致意见基础上,是班集体对其成员的一种期望和要求,容易被同学理解和接受,对班级同学起到了良好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是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关注和借鉴的。

  3.群体领导者。

  领导者是组织中的一种角色或职务,在领导过程中承担指引任务或发挥影响作用的个体。一般来说,群体都有领导者,在班级群体中,辅导员和班长等都是群体领导者。大学生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发挥这些领导者的作用。首先,要强化高校辅导员的积极作用。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体,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创新功能,创新教育方法和途径,改善教育环境;发挥辅导员的激励功能,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发挥辅导员的组织功能,组织班级开展讨论、竞赛、参观等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发挥辅导员的沟通协调功能,使班级内部关系和谐,班级意见一致,加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群体的积极作用。学生骨干群体是大学生班级群体中的一个“核心”群体,主要包括班长、学习委员、团委人员等,这些学生骨干群体既是教育对象,同时又承担者一部分教育管理的职能,又是教育的主体,充分发挥这部分群体的积极作用,有利于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完成。

  4.群体心理现象。

  大学生体育论文第5篇

  1.其拥有广大的受众群体,信息传达定位准确。

  在当代大学生中,人人几乎都拥有一部手机,并且大学生每天接触和使用手机较为频繁。绝大多数学生每天都会用手机上网,并且上网时间较长,手机网络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这就为我们在大学生中利用手机开展法制和道德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固定的手机号码,这就为信息的准确传递提供了保障。

  2.手机媒体的利用,扩展了大学生法制和道德教育时空的广泛性。

  一方面,传统的法制和道德教育载体,比如报纸、广播、电视等,在传播过程中不可能实现充分的共享,更不可能实现随时随地地传播和使用。手机媒体克服了这些局限,通过与网络连接,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同时,手机用户在看到有价值的信息时,会通过网络分享给其他用户,有效地扩大了宣传面,提高了大学生法制与道德教育信息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手机媒体便于携带,技术的发展使得手机的功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手机作为一种媒体,在移动性方面可以说是超越了任何的传统媒体。

  3.手机媒体具有多元化的传播模式。

  与传统媒体不同,手机媒体的自身特点使得它不再过多地依赖线性传播,而是实现了交互传播,媒体的功能不仅仅停留在传达信息,更加注重的是反馈与交流。手机媒体具有多元化的传播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传播方式多样化。手机媒体的出现正在改变受众的媒体使用习惯,它拥有自身独特的传播方式。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手机媒体弥补了网络媒体的一些缺陷,让人们在离开电脑之后仍然可以享受网络带来的便捷。第二,信息符号的多元化。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手机媒体越来越多地担负起了电脑的职能。现在的智能手机,除了可以安装网络浏览器、视频播放系统、音乐播放系统以及拍照录像等等功能之外,还可以安装各种手机软件开发商提供的应用,手机完全成为一个多种多样的信息载体。第三,交互传播得以实现。手机媒体在互动方面有着传统媒体不可超越的优势。这主要是因为手机媒体拥有广大的受众群体,并且能够实现信息的点对点传播。手机媒体信息传播是呈“星状”网络的,每一个手机终端都是其中的组成部分。我们很容易就可以通过手机媒体向目标受众发送信息,用户在面对信息时可以及时进行回复和反馈,同时会把信息扩散给身边的人。

  二、手机媒体在大学生法制和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1.丰富了大学生法制和道德教育的手段

  利用手机媒体进行大学生法制和道德教育,在丰富了教育手段的同时,也为教育手段的创新提供了条件。在以往的大学生法制和道德教育中,教育工作者缺乏多样的教育手段,使得这类教育变得枯燥乏味,同学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效果并不理想,传统的教育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形势。手机媒体在大学生法制和道德教育中的运用,创造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教育手段。通过手机媒体,我们可以设计制作以道德和法治为主题的手机报、手机视频等,推送给每一位学生。同时,我们还可以依托校园网络建设校园手机教育平台,将各种各样的法制和道德教育信息发送给每一位学生。

  2.有助于更新大学生法制和道德教育工作者的观念

  在传统的高校法制和道德教育中,工作者一直起着主导作用,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的主动性。手机媒体在高校法制和道德教育中的运用,使得教育工作者的观念发生了转化。同时,手机媒体提升了每个大学生的话语权,削弱了传统教育模式中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改变了原有的一对多的教育模式。此外,手机媒体在法制和道德建设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大学生的主动性。大学生利用手机媒体,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法制事件或者道德事件,甚至是身边的道德榜样进行主动的传播,成为信息的者。同时与同学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这些事件或者现象进行评论。这种参与和交互改变了传统的灌输教育模式,真真正正地起到了教育作用。

  三、发挥手机媒体在大学生法制和道德教育中的功效

  基于手机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独特优势,我们应当充分对其加以利用,让手机媒体在大学生法制和道德教育中发挥作用。那么,如何利用手机媒体进行信息的有效传播,这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要开发多种多样的传播形式

  目前的智能手机已经具有电脑的大部分功能,传播形式多种多样。在利用手机媒体进行大学生法制和道德教育时,要创造多样化的传播形式。比如我们可以做一个大学生法制与道德教育专题的手机报,然后定期推送到每一位同学的手机上。我们还可以通过微信,建立大学生法制与道德教育的公众账号,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

  2.内容上要具有贴近性

  针对大学生的法制和道德教育,在教育素材的选择上要具有贴近性,我们应当考虑到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征,他们往往社会责任感较强,喜欢关注社会事务。在素材的选择上要迎合这一群体的特征,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样的素材应当包括以下几类:第一类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法制事件和道德事件。比如在《感动中国》节目播出之后,我们可以利用手机媒体,对获奖人物的事迹通过文字、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推送给每一位同学,让他们在感受这些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的过程中受到感染,进而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第二类是大学生身边的法制事件和道德事件。这类事件发生在学生身边,对他们产生的影响比较大,更具有教育意义。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手机媒体及时向大学生推送发生在校园的好人好事,同时也要曝光发生在同学们身边的不道德行为。

  3.注意利用手机媒体的互动特性

  大学生体育论文第6篇

  论文摘要:根据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较差的现状,对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自身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三个主要方面进行了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对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2007年4月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了修改,颁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实施办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大学生组的体质健康标准有了明显的提高,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西安邮电学院在校的男女大学生各500人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广泛阅读有关体质健康、运动训练、体育教学等各方面的书籍,通过“中国期刊网”等权威网站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1.2.2测试法

  2008年10~12月随机抽取西安邮电学院的男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对测试对象进行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1.2.3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设计了学生问卷,共发放学生问卷1000份,男女各发放500份,回收996份,有效问卷942份,有效率达94.58%,其中男大学生问卷464份,女大学生问卷478份。

  1.2.4数理统计法

  对测得的数据和调查问卷回收的数据,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fowindows11.5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规定:90分以上为优秀,75~89分为良好,60~74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体质达标情况以达标率对各年级学生的体质总体状况的综合评价,能够比较直观、简明概括地反映出大学生体质现状和规律。学女大学生各500人作为测试对象,严格按照《国家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情况统计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绝大部分处于及格状态,不及格率较高,优秀率非常低,男女生体质健康达标情况基本一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以后现代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较差。

  2.2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分析

  造成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较差的主要因素有大学生自身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3个方面。

  2.2.1大学生自身因素

  (1)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强调:每个大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争取每天锻炼lh。

  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太少,有一半的学生每周锻炼的次数少于两次,每次锻炼的时间也很短,绝大部分都在1h以下,相比较而言男生每周从事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要多于女生。绝大部分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根本不考虑体育活动的强度、时问,只是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运动,体育锻炼不科学。

  2.2.2学校因素

  (1)体育教学

  通过调查发现,所有高校在三、四年级都没有开设体育课,只有部分院校在这两个年级开设了体育选修课,这说明高校只是将体育视为一门课程,而没有注意其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长远效益;从教学内容上看还是以专项技术教学为主,身体素质练习、体育锻炼方法和体育健康知识等方面的内容很少。

  (2)体质健康测试的管理

  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高校相关部门对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执行国家的相关规定,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好坏没有对学生造成任何影响,只是为测试而测试,这就造成了学生没有外在的压力和动力去从事体育锻炼,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2.2.3家庭因素

  据资料显示,我国成年人每周参加一次及以上体育活动的人数只占总人口数量的15%,由此可见,父母没有给孩子们做出好榜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2.3%的家长赞成和督促自己的孩子去从事体育锻炼,没有家长的支持,学生就没有从事体育锻炼的外在动力。

  3对策

  3.1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应以阳光体育为背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从传统的以竞技运动为主的体育思想转变到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确立以终身体育为主线的目标。

  3.2建立有关规章制度

  各高校有关部门应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检验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重要指标,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把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纳入综合考核的成绩内,占一定的比重。

  3.3家长要改变传统观念

  家长要改变“重文轻武,以文制武”的观念,应认识到健康才是孩子以后的发展的基础。为此,要经常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有条件的要以身作则,每天陪孩子或督促孩子从事1h以上的体育锻炼。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较差,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学生自身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三个方面。大学生每周从事体育锻炼的时间太少;体育课教学内容还是以专项技术教学为主,绝大部分高校相关部门对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执行国家的相关规定;只有12.3%的家长赞成和督促自己的孩子去从事体育锻炼。

  大学生体育论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评价体系 素质教育 第二课堂

  自1995年教育部针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提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想后,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摸索,我国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作己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高校也在抓好学生素质培养及构建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体系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具有学科特点的素质教育模式。

  2002年起部分高校己开始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基本内容是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并以素质教育活动体系为主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开阔了同学的眼界、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也使笔者在此实践和讨论的过程中学到了许多宝贵经验,也发现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由此对构建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研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1.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1目前国内高校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的评价中,缺少学校的“个性特色”,许多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评价体系的理念以及在其引导下的评价模式都属于“拷贝版本”,有些则是直接从境外移植过来的,没有充分考虑各高校自身的条件和现状,与现实的结合及针对性不够。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评价体系特点的探讨,探索和确立适应时展要求的能充分发挥各高校优势、体现各高校特色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评价理论和评估模式。

  1.2在高校内学生个体的素质教育活动评价中,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学生个体整体素质的综合考虑,在实际的操作中缺少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有些高校还将学生的职业生涯测评和素质教育评价作为对立面,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如:某些高校将反映学生在大学生活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内容作为他们四年的素质拓展活动的总和,并以此评价学生个体素质的高低,活动记录多的就素质高,没有活动记录和活动记录较少的就素质低,抛弃了高校第一课堂的素质教育功能,具有较强的片面性。

  1.3在高校素质教育活动构建体系的评价中也缺少科学的评价理论,有的高校单从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成元素的多少来评价体系合理性的高低,有的抓不住整个素质拓展活动体系的核心,往往造成“眉毛胡子一把抓”,有的只是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体系的单个单元进行评价,割裂了整个体系的联系,造成评价结果的错误。如:在对《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开展工作的评价中,有些高校把学生证书记录条目的总和,作为单位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工作的评价,条目多的就是先进,少的就落后,完全割裂了证书内容的相互联系和开展单位的特点、特色。

  建立合理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来认可和保护学生的素质拓展活动成果和创新、创造能力,这一点在学生课业负担较重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学生课外的素质教育活动成果不能得到合理评价体系的承认,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损害,就不可能激发出更多学生参加素质教育活动的意识和冲动,这种损害将直接破坏两大课堂的互动,阻碍学生的成长、成才。

  2.建立以大学生职业生涯测评、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和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体系构建为内容的数字计算机评估平台

  2.1以大学生职业生涯测评为导向,构架大学生素质拓展“展示”空间,围绕学生个性化,综合性开发,打造“团队之星”、“敬业之星”、“礼仪之星”、“应聘之星”等素质的“明星”,以适应市场变化和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最终以职业生涯测评结果作为学生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综合素质的评价,把知识、能力与素质紧密结合起来。如:围绕就业主题,举办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应聘之星”活动。主要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观念,对学生情商、智商、心理承受能力、现场反映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验,目的是要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职业素养等能力,最后以活动记录和毕业时的职业生涯测评分数作为此项素质活动的评价结果,帮助引导大学生完成大学期间甚至整个人生的职业规划。

  2.2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评价中,建立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学分,并将其作为学校整体教育的一部分,纳入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作为本科生必修学分统一要求,定量考核。根据学校教育改革的总体安排和第二课堂素质教育计划的实施需要,规定教育内容和学分分布、分类教育目标及要求。同时,根据学校的教育资源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学生参加各项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的考核指标,和达到规定的量化标准所应获得的第二课堂学分,并针对理工、经济、政法、艺术等各大专业类型提出了第二课堂素质培养训划。如:针对我校是综合类大学,具有不少实力强大的科研机构和实验基地,大部分学生又有科技兴趣和参加学科竞赛的热情,因此突出科技活动项目,积极倡导科学研究与人文培养相结合,以专家为指导核心,建立学生科技活动基地,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活动小组,参加各类学术科技竞赛,对科技竞赛获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学术性交流等方面,在素质教育学分上予以倾斜。同时利用学校的人文资源,强化文体活动特别是艺术活动项目,邀请各种艺术团体进校演出,承办各种大型文化艺术活动,邀请文化名人来校演讲,积极组织学生艺术团队,规范和扶持学生自发的各类文化艺术社团,从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将科学素质与文化艺术素质协调发展。

  2.3建立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体系的合理评价机制,我们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分为职业测评、社会实践、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工作和公益服务等六个板块,分别研究了它们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内在的联系,在体系评价中引入教学管理评价模式,发挥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长处,减少了第二课堂的随机性,同时第二课堂所具有的灵活性、思维的多向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优势,又扩展了传统教学评估的范围。如:河北大学开展的网上评教活动,在第一课堂的教学管理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的评价中可以将其演变为网上评价素质教育活动体系,也会对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体系的合理的构建起到推动作用。对整个体系的综合评价,以概率的形式进行总结、归纳,并及时调整六大版块的比重系数,最终形成一个稳定的、合理的、科学的评价机制,以此作为高校各单位构建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的评比依据,和各高校评价体系对比的根据。

  2.4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及互联网功能,开发一套动态的、开放的、信息化的数字平台,进行网络化管理和数字化分析,集大学生职业生涯测评、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和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体系构建为一体的捆绑式体系。据笔者了解,在国内还没有这样一个软件和数字平台,究其原因是因为对整个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内在规律还不能完全掌握,对评价体系的构建还存在很多争议,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才能较快的实现此项内容。

  3.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评价体系是对高校各种教育资源的综合评估

  高校素质教育活动是自身的各种资源的广泛运用,还有各种力量以适当的方式加入到了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中,真正体现了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的可持续性。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评价体系的特点和规律,是适应时展要求和体现各高校特色的评价理论和模式,因此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是对高校整个教育资源的评估,是高校教学水平的一个反映方面,同时也会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颖.对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践应用于思考.高等理科教育(72-75)

  大学生体育论文第8篇

  关键词:体育运动;心理健康;价值

  随着人们追求健康的意识不断增强,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心理健康在人的整体健康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大学生中有23.25%的人存在心理障碍;20世纪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1]。同时,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上,研究者在对随机调查的1516名大学生的研究中显示,90.5%的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会出现心理亚健康状态。有时或经常出现单项心理障碍症状的情况占调查总数的11.54%~18.6%,最为突出的症状为抑郁,占调查总数的18.60%[2]。

  显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大学教育中的突出矛盾。为此,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3]同时,许多学者提出了许多防范和处理的方式,但笔者认为,体育运动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尽管体育运动为什么有助于治疗心理疾病的基本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有关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可以缓解或消除心理疾病的研究已成为现在乃至以后国际运动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领域中的重点研究课题。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江苏省10所普通高校2008级新生400名,其中文科学生200名,理科学生200名。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通过SCL—90量表和常用体育锻炼方法调查表对400名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和平时常采用的体育锻炼方法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2.实验法。将通过SCL—90量表筛选出的三组共60名分别表现有抑郁、焦虑和人际关系敏感心理问题的新生,随机平均安排在篮球、排球、足球、太极拳、健美操5个锻炼小组中,每周锻炼1h,共锻炼6周。实验前,采用问卷调查了60人的适应力、耐受力、控制力、注意水平、社会交往能力和康复力六项自测指标作为评估标准。6周后再对他们进行心理测试和问卷调查。

  二、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结果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通过SCL—90量表对400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其中有20.36%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依次为抑郁、焦虑、人际敏感、强迫、偏执等。对60名有明显抑郁、焦虑和人际敏感症状的大学生在实验前、后都进行了适应力、耐受力、控制力、注意水平、社会交往能力和康复力六项指标的自评测试(见表1)。

  表160名大学生实验前、后六项指标总评情况对比一览表

  注:六项指标总评在480分以上者心理健康水平为好;360~479分为一般,360分以下为差。

  实验中,被平均分配到各锻炼小组中的三组实验对象,在实验后与其症状相关的因子分也发生了各种变化(见表2)。

  (二)分析

  从表1中可知,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节作用明显。因为体育运动的疗法方便易行,不受环境条件的限制,也不需花费过多的财力、物力,便于自我调控。其实际是一种由表及里的通过改善大学生的身体状况来影响其心理状况的方式。此方式对那些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心理有问题或患心理疾病,更不愿意去心理治疗机构咨询或治疗的大学生更为有效。因为体育运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在运动中可以打破年龄、性别、身份、年级以及地域的界限,相互合作,这就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从而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协调人际关系。

  从表2可以看出,抑郁组的学生在各锻炼小组中实验前、后的数据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这说明各种锻炼形式均能显著改善抑郁症状;焦虑组的学生只在排球和太极拳锻炼小组中呈显著差异,说明只有排球和太极拳对焦虑具有改善作用;人际关系敏感组的学生在篮球、排球、足球锻炼小组中呈显著性差异。显然体育运动具有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功能。

  1.能产生的最优化的心理状态。学生在适当的体育活动中,会产生最优化的运动愉。这种运动愉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是很大的,体育运动具有宣泄、中和、抵消和对抗不愉快情绪的作用,人通过体育运动,爆发出来的不仅仅是能量,同时更重要的是释放了积压的不愉快情绪。体育运动伴随着血流量和吸氧的增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良好的效果,可以控制抑郁,因为抑郁通常与低肾上腺素分泌量有关,运动增加肾上腺素分泌量。

  2.能缓解紧张的情绪。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重要的指标。许多研究发现,参加愉快的、非竞争性的或有节奏的体育运动会产生显著的短期情绪效应,从而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

  如,Melnman等人(1993)对运动后的受试者立即进行了测量,发现他们的状态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精力和愉快程度显著提高[4]。Hayden等人(1984)有关有氧锻炼与焦虑和抑郁关系的研究发现,长期有规律的锻炼者比不锻炼者在较长时间内很少焦虑和抑郁[5];Berger(1993)认为,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最大心率的60%~75%),每次锻炼时间20~60min,有助于情绪的改善[6]。

  在高度竞争的社会,人们经常会产生压抑,紧张等情绪反应,体育运动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情绪,使人们从烦恼中摆脱出来。大学生常常会因为繁多的考试、相互之间的竞争和对未来就业的担忧而产生焦虑的情绪。有规律的运动锻炼可以调节紧张情绪,缓解心理上的紧张压力,降低学生的焦虑状态、学生的心理紊乱等水平;能有效的改善大学生的抑郁情况,减轻抑郁程度;减轻强迫症状;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身体活动的参与者能够体验到运动愉,即个体运动后会产生满足、愉悦、舒畅。心理学家们认为,身体活()动是使神经中枢系统得到适当的激活并得到愉快水平的重要途径,适度负荷的体育运动能促使人体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内啡肽,它能使人们在进行运动后直接感受到舒适愉快的心情。因此,参加体育运动,尤其是参加自己喜爱或擅长的体育活动,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3.能增强自我控制感。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控制感和自我控制得到了发展,他们在体育运动中可更多体验到成功感和竞赛感,也能从运动中体验到压抑感的释放,有满足感,会使锻炼者更加自觉地投入到运动中,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具有直接的心理效益。

  4.有助于形成独立的个性。体育运动有助于个性的形成,因为体育运动一方面是以对抗和竞赛为内容便于磨炼人顽强、坚韧、自信、勇敢和机智等品质;另一方面体育运动有以进步和友谊为内容,便于培养人的坦诚、宽容、谅解和互爱等品质,以及使人在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观方面得到加强和提高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5.有助于培养拼搏进取的意志品质。体育运动本质上讲就是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净化自我和提高自我的过程,从而在某一种体育运动的磨砺和体育精神的陶冶中,渐渐的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定向,以完成人格的升华。几乎任何体育运动都要求具有勇敢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同时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运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它培养人的勇猛顽强,拼搏进取的意志品质。胜败和体育运动永远相伴,体育运动鼓励人渴望和追求胜利,也培养人勇于接受失败,后者对一个人的成长更有意义。在胜利和成功时保持进取精神并不难,但在失败时保持进取精神就很难了。

  6.能改善人际关系。体育运动有利于情感交流和解除自我幽闭,更容易与他人之间形成友朋关系,大学生可以借助运动锻炼的方式来认识、调整和改造心理品质与行为方式。通过运动锻炼,身体素质的提高与锻炼的内在动机是分不开的,运动锻炼的水平与精神健康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

  参考文献:

  [1]陈敏敏.贸易自由化与中国农业保护[J].中国农村经济,2000,(5):29-32.

  [2]佘丹丹,宋少俊.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成因分析[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

  [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1999-06-13.

  [4]MelnmanAD,BergerBG.Self-ConceptandMoodChangesAssociatedwithAerobicDance[J].AuJPsyeh,1993,(45):134-140.

大学生体育论文赏析八篇

大学生体育论文赏析八篇

本文 zblog模板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3jyl2.com/post/205.html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发表评论
搜索
排行榜